2021年3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規劃》)正式發布。《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規劃》從創新驅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等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戰略規劃與實施計劃。從全面的《規劃》綱要中,選取與物業管理行業發展相關內容進行解讀,并在此基礎上揭示《規劃》對物業管理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指導意義。
01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
《規劃》在第三篇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中明確:要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為導向,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擴大覆蓋全生命期的各類服務供給。
解讀:服務品質和創新能力是支持物業管理行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近些年眾多物業服務企業堅持回歸服務本質,服務意識和品牌意識逐漸加強,而《規劃》則進一步給出明確的導向。同時,以生活服務服務為主的增值服務業務和智慧化建設,作用于服務品質的提升,成為物業管理行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近期,國家層面接連發文鼓勵物業服務企業探索“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模式,并指導行業線上線下服務融合發展,不少頭部企業也已率先布局。諸多物企借助升級服務模式、引進智慧科技和開展多元化服務等多種方式,整合資源,賦能服務,實現品牌化運營,提升客戶服務體驗。規劃中明確物業管理行業的發展定位、核心和方向,為提振行業發展信心和明確行業發展路線大有裨益。
02 加快數字化經濟發展,推進物業管理行業轉型
《規劃》新增數字經濟指標,第三篇提出“加快建設數字經濟,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撫幼、就業、文體、助殘等重點領域,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推進線上線下公共服務共同發展、深度融合,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務機構對接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擴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覆蓋范圍。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公共服務”,創新提供服務模式和產品。
解讀: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對社會各個行業提出更高要求,以數字化助推社會發展是大勢所趨。物業管理行業更要有緊迫感和使命感,仔細捕捉和研究用戶動態數據,融合數據要素,推進物業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更好滿足客戶多樣化、便利性、及時性、舒適性的需求。
對物業管理行業來說,形成協同共享、開放普惠產業生態新格局,構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新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以用戶為中心,做好技術與服務融合。數字化經濟時代,用戶是企業最大的價值,利用數字科技探索數字經濟模式下的高質量服務,來實現科技與服務融合。二是加快物業管理行業數據互聯互通,在產業數字化基礎上加快提升產業集中度。共建共生、共享共贏必然是整個社會最終形態,物業服務企業要從自我為中心走向開放共享,加快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實現乘數效應。三是解決人才短板問題。物業服務企業要依靠數字化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整體提升人才水平,實現個體價值向團隊價值轉變。數字化時代下物業服務企業的創新,會賦予物業行業內涵更豐富、更高效、更具附加值。
03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規劃》第七篇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穩步解決鄉村突出環境問題。深入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
解讀:“十四五”時期,中國推動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銜接。隨著城市化進程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推動市政公用設施向郊區鄉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把城市精細化管理理念延伸到農村,將是十四五時期鄉村管理升級發展的趨勢。新形勢下,專業化的物業公司,完全有資格和能力發揮管理經驗的優勢,挖掘在公共服務領域提供服務的潛力,通過社會化市場化力量的參與,幫助政府解決鄉村管理難題。
在政府引導下,與村委會合作、與基層黨委合作,以“物業進村”助力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模式的建立。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解決幫助農村設施及環境管理滯后問題,維系保持鄉村建設成效,助力鄉村基層管理機構職能轉變,實現高質量統籌城鄉發展。
04 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規劃》第八篇提出“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其中第二十八章第五節指出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配套等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第二十九章第三節提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堅持黨建引領、重心下移、科技賦能,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改革完善城市管理體制。推廣‘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接訴即辦’等基層管理機制經驗,推動資源、管理、服務向街道社區下沉,加快建設現代社區。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精準高效滿足群眾需求。加強物業服務監管,提高物業服務覆蓋率、服務質量和標準化水平。”
解讀:“新型城鎮化”的概念在2012年被首次提出,此后多次出現在年度政府報告中,基于物業服務和城市治理有一定內容上的重合,物管企業進入城市服務領域面臨著良好的政策機遇。
首先,《規劃》再次提出要推進縣城的城鎮化建設和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并對城鎮化進程的物業服務提出要求。新型城鎮化進程進一步推進的趨勢明顯,同時城市和縣城的治理水平成為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的重要內容。物業服務企業面臨的城市服務市場十分廣闊。
其次,《規劃》對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建設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明確。“黨建引領”、“精細化”、“智能化”等關鍵詞,物企進軍城市服務領域,需要加強哪些方面的服務能力建設也十分明顯。
05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規劃》第十一篇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堅持節能優先方針,深化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和公共機構節能,推動5G、大數據中心等新興領域能效提升,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實施能量系統優化、節能技術改造等重點工程,加快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全面推行循環經濟理念,構建多層次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產業,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務模式。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
解讀:物業管理正逐步從單純的物業建筑管理不斷延伸邁向社會、經濟、綠色、環保的綜合管理,走向節能、高效、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必然的選擇。綠色物業管理的實現需要在建筑及設施設備的建造環節就引入節能技術、綠色材料。這要求物業管理業務前置到建筑項目前期項目策劃、設計和規劃、施工和運行的各個階段。從初始階段導入綠色物業管理的目標、流程、機制,最大限度前置設施設備的綠色節能考量,從而在長期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效果。
在物業管理的運營過程中,建立設備數據監測與分析機制。通過進行運營數據采集及分析,及時掌握建筑能耗及設備設施工作的狀態,用數據的方法去指導管理手段優化,降低長期運營成本,提升綠色物業運維管理能力。
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在物業行業實踐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物業企業進入廣闊的節能環保相關領域,如城市服務環境衛生、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等,以及配合政府安排好垃圾分類、回收等基礎環保工作等,最終實現包括節約用地/水、節能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從經濟、技術、自然等多方面符合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目前關于綠色物業還缺乏標準化的技術規范條文,未來還需要從行業角度推動綠色物業標準化文件,指導物業企業更好的開展綠色物業管理。
06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為物企打開巨大市場空間
《規劃》第十四篇明確指出“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提高城鄉社區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管理能力。推進審批權限和公共服務事項向基層延伸,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推動就業社保、養老托育、扶殘助殘、醫療衛生、家政服務、物流商超、治安執法、糾紛調處、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務場景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完善城市社區居委會職能,督促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履行職責,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管理。構建專職化、專業化的城鄉社區工作者隊伍。”
解讀:近年來,不論是城市精細化管理,還是基層社會治理,都對城市服務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戰。物業服務企業本身具備的精細化服務管理和綜合管理相結合的優勢,再加上國家各項政策導向,“放管服”制度改革,政府職能的轉變,為物業服務企業參與城市服務和社會治理打開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物業行業也開始逐漸轉變思路,從單純的綜合服務行業,積極發展成為參與社會治理、國家治理的重要社會力量。多家物業服務企業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全國各地多個社區實施“黨建+物業”的“紅色物業”治理模式,同時積極探索物業管理智能化,打造新時代“智慧物業”發展新模式,為基層社區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打下堅實基礎。
總結
十四五規劃將創新放在首位,明確要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未來,物業管理行業同樣需要樹立以創新為核的理念,以創新驅動行業服務范圍、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的不斷變革。物業行業唯創新不變,唯服務于人民的初心不變,擔當重任成為新時代發展征程中的中堅力量。
原標題:《“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導物管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文/中物研協